柏林
在德國歷史佔了重要地位
因為戰爭的破壞
更在東西統一後 展現新生命
古典與新潮 傳統與現代
看似衝突 卻 和諧並存
有戰爭的警惕
威廉一世教堂遺址 柏林圍牆
有和平的警語 Ku-Damm Street 上的鎖鏈
有對過往罪行的反省 歐洲被害猶太人紀念碑
還有許多見證過德國歷史的建築
這次行程中 難得的 市區觀光
就從柏林 國會大廈開始
國會大廈
的設計概念為 透明 綠能
象徵 公平 公正 能節
大廈前綠地
國會大廈右前方
總理官邸 德國人戲稱 洗衣機
布蘭登堡門
從歷史意義上說
稱是「德意志第一門」和「德國凱旋門」
布蘭登堡門的興衰史見證了德意志民族的興衰史
布蘭登堡門位於柏林市中心
東側是巴黎廣場和菩提樹下大街的盡頭
巴黎廣場以紀念1814年
普魯士軍隊在解放戰爭中占領巴黎而命名
正面向東
巴黎廣場
背面向西
巴黎廣場上
阿德隆凱賓斯基酒店(Adlon Kempinski Berlin)
號稱國賓賓館
歐洲君主國王、俄羅斯沙皇、查理·卓別林、麥可·傑克遜
等名人都曾下榻於此
柏林圍牆遺址
在柏林馬路上看到兩塊磚頭並排的
就是拆除掉的柏林圍牆遺址
即使是重大的歷史傷痛
也要留予後人警惕
威廉一世紀念教堂
興建於1891年至1895年
因戰爭已成廢墟
殘存的鐘樓被特意保留下來
德國政府決定不修復
提醒國人戰爭的殘酷
另在一旁建造新教堂
新教堂造型如蜂窩 別具特色
柏林最著名的街道
褲檔街Ku-Damm Street 上
象徵東西德關係的裝置藝術-鎖鏈
雖已斷裂 卻仍糾纏
勝利紀念柱
1864年為慶祝普魯士在普丹戰爭中獲勝而興建
到1873年9月2日舉行揭幕儀式時
普魯士又在普奧戰爭(1866年)和普法戰爭 (1870–71)
中擊敗了奧地利和法國
給予雕像新的含義
後來在所謂統一戰爭中的勝利
增加了勝利女神維多利亞青銅雕塑
高8.3米,重35噸
柏林大教堂
位於博物館島東邊
1894年~1905年
威廉二世皇帝建造
屬文藝復興風格的新教教堂
也是普魯士王朝專屬的皇室教堂
博物館島
有5 座世界頂級博物館
老博物館
老國家畫廊 新博物館 博德博物館 貝加蒙博物館
我們參觀了
貝加蒙博物館
主要收藏來自希臘羅馬、蘇美、巴比倫、亞述等古文明珍貴文物
最後是歐洲被害猶太人紀念碑
亦稱為浩劫紀念碑
由彼得·艾森曼及布羅·哈普達設計
紀念浩劫中受害的猶太人
佔地19,000平方米(4.7英畝)
安放了2711塊混凝土板
混凝土板 長2.38米 寬0.95米
高度從0.2米到4.8米不等
根據艾森曼計劃
高低不一的混凝土板 被設計為
產生一種
導致 心神不安 纏擾不清 的氣氛
而且整個雕塑 代表一個
原為有秩序 因人為因素 而疏離的人類
也就是說
設計者
將沒有任何象徵符號
長寬相同 高低不同的 混凝土板
以不規律的高低落差
誘發一種不安的情緒
或許 是想反應當時猶太人的心情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