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1/2013

探訪四四南村--台北市第一個眷村


很久以前就一直想去四四南村逛逛
今天終於成行
參觀了文物館心有很大的感動

看到老眷村的變化
其實也是台灣進步的縮影
傳統老舊桌椅、餐桌、縫衣機、床舖、閤樓...... 
對四、五年級生來說
那就是我們的童年記憶
對眷村子女來說
更增加了一層革命情感

 在眷村文物館裡
看到一位老爺爺說的話令人動容:
......世代不好日子不好過
老天爺賞口飯吃
現在七個孩子都小有成就
一切都值得了....(大概的意思) 
從中看到的是
在動盪不安的時代裡
沒有太多怨言
大家努力過日子
團結合作的景象

文物館裡不能照相
只能在外拍拍台北市第一個眷村的外貎
灰泥外牆、紅、藍、綠色的門窗
掛上一盆盆植物
為質樸的外牆增添一些色彩。。。。。
雖然文物館整體佈置簡單樸實
卻能充分反映當時的生活型態
想知到民國40-50年左右台灣生活
到那裡走一走
倒是個不錯的選擇


從四四南村附近可以拍到完整的101



















從好丘往外照




好丘市集




四四南村-緣起發展

民國37 11月底,當時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內戰告急,因此青島的聯勤四十四兵工廠的員工及眷戶們匆匆搭乘太康輪渡海到基隆港來台,後來遷往台北市日據時代的日軍陸軍庫房聯勤第四十四兵工廠之地暫作停留;初期便開始興建了四四南村,後來人口逐漸增加便又興建了四四東村及四四西村,終於在民國40年三村都落成,這裡也成為兵工廠員工以及眷屬們度過了她們下半輩子的落腳處。
早期的四四南村共分甲字號、乙字號、丙字號,甲字號位於莊敬路以西、乙字號位於莊敬路以東、丙字號則與信義國小相鄰,其空間形式以魚骨狀相鄰,承襲了傳統眷村的規律與集體控制的模式,本來是以竹片以及石灰泥巴所建造,至後來才發展成為水泥、磚牆的結構建築。



沒有留言: